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蚊虫诱蚊灯密度与刺叮率关系的研究
刘美德, 张勇, 张洪江, 佟颖, 刘婷, 李秋红, 周小洁, 付学锋, 田彦林, 钱坤, 葛军旗, 曾晓芃
摘要317)      PDF (1349KB)(795)   
目的 了解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蚊虫刺叮率行为动态,并分析刺叮率与蚊虫灯诱法密度关系。 方法 于2013年7-9月间运用人诱停落法与CO 2诱蚊灯法对蚊虫的刺叮率和种群密度进行动态监测;应用Pearson分析方法对蚊虫诱蚊灯密度与刺叮率做相关性分析,同时利用线性回归方法拟合出基于CO 2诱蚊灯法蚊虫密度预测蚊虫刺叮率的线性模型。 结果 北京市蚊虫群落中淡色库蚊仍为优势种,三带喙库蚊次之;7-9月间,蚊虫刺叮率连续上升,而诱蚊灯密度在8月有1个低谷;诱蚊灯密度与刺叮率在7和9月存在线性回归模型关系,而8月蚊虫的刺叮率与诱蚊灯密度无相关关系。 结论 诱蚊灯密度与蚊虫刺叮率密切相关,北京地区蚊虫群落仍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淡色库蚊种群密度与该区域内人群受蚊虫叮咬概率显著相关。
2019, 30 (6): 630-63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6.008
江河对云南省德宏州鼠间鼠疫播散的阻隔作用研究
葛军旗, 李雪源, 龚正达, 马永康, 张洪江, 何芙蓉, 张政
摘要287)      PDF (567KB)(806)   
目的 探讨江河对鼠间鼠疫播散的阻隔作用。 方法 收集1982年1月至2007年12月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鼠间鼠疫疫点资料,按年份统计各县(市)和以大盈江、龙川江为界划分的3个区域(国境-大盈江、大盈江-龙川江、龙川江-州界)的鼠间鼠疫所涉及的乡镇和疫点数,根据熵指数计算各县(市)和各区域的流行强度,依据县(市)和区域面积对流行强度校正,用Kruskal-Wallis H法检验县(市)间和区域间校正流行强度的差异。 结果 1982-2007年鼠间鼠疫在盈江、梁河、陇川县、瑞丽和芒市分别累计流行16、11、19、11、10年,疫点数分别为159、96、93、76、35个,经检验5个县(市)1982-2007年鼠间鼠疫校正流行强度总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8.277, P=0.082);而按河流划分区域后,鼠间鼠疫在边境-大盈江、大盈江-龙川江、龙川江-州界区域内分别累计流行16、25、10年,疫点数分别为103、321、35个,经检验各区域流行强度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9.738, P=0.000),边境-大盈江与大盈江-龙川江、大盈江-龙川江和龙川江-州界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18.423, P=0.003; χ 2=26.692, P=0.000)。 结论江河对云南省德宏州鼠间鼠疫的播散可能有阻隔作用,可能与江河影响鼠疫耶尔森菌的分布、宿主和媒介的群落、种群与分布相关。
2019, 30 (3): 268-27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3.009
应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调查北京市部分城郊区鼠传病原体流行状况
栗冬梅, 徐兆楠, 朱彩英, 张政, 康央, 张洪江, 宋秀平, 唐承军, 葛军旗
摘要379)      PDF (777KB)(1101)   
目的 调查北京市部分城郊区6种鼠传病原体流行状况。 方法 将已报道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在本实验室进行评估,制备质粒标准品和绘制标准曲线,依据重新评估的数据确定结果的检测阈值。2017年1-6月应用夹夜法在北京市朝阳、怀柔、门头沟和平谷4个地区捕获啮齿动物,采集组织样品提取核酸,应用上述qPCR方法检测病原体。 结果 共捕获啮齿动物160只,其中褐家鼠59只、小家鼠69只、朝鲜姬鼠4只、北社鼠25只和鼩鼱3只。检测动物脾组织结果显示,除鼩鼱外其他啮齿动物均分别感染莫氏立克次体(8.1%)、恙虫病东方体(1.3%)、嗜吞噬细胞无形体(5.6%)、钩端螺旋体(18.7%)和巴尔通体(5.0%);所有动物中均未检测到土拉弗朗西斯菌。褐家鼠和小家鼠中存在钩端螺旋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等多种病原体复合感染情况。 结论 北京地区的啮齿动物可携带多种常见、新发及再发传染病病原体,应关注并加强该地区这些病原体动物宿主和传播媒介的分布调查及相关传染病的防制工作。
2019, 30 (1): 12-1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1.003
基于信息熵的动物鼠疫流行强度定量化初探
葛军旗, 李镜辉, 马永康, 龚正达
摘要259)      PDF (479KB)(713)   
目的 探索使用信息熵公式测量动物鼠疫流行强度的可行性。 方法 基于信息熵公式构建动物鼠疫的流行强度公式I a,尝试用该公式计算8个疫点(乡镇数≥8)模拟数据的流行强度,并对1982-2005年云南省盈江、陇川两个县疫情数据的流行强度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 模拟数据的流行强度结果显示,8个疫点集中于1个乡镇时,动物鼠疫的流行强度最小(I a=0.288),8个乡镇均有疫情时,动物鼠疫的流行强度最大(I a=2.079),在疫点相同的情况下,疫情涉及的乡镇数越多,流行强度越大;疫情数据的流行强度显示,盈江和陇川县动物鼠疫流行强度最大的年份分别出现在1995年(I a=2.107)和1990年(I a=1.642);盈江县动物鼠疫流行强度最大的年份出现在1995年(I a=2.107),而不是发生疫点数最多的1993年(I a=1.885)。对2个县I a做Spearma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301( P=0.150),显示2个县动物鼠疫流行情况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 结论 流行强度公式能够区分鼠疫疫情的复杂性和层次结构,使动物鼠疫流行强度在同一疫源地的不同时段、或同一时段不同疫源地之间产生可比性。
2018, 29 (5): 439-44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5.004
北京市朝阳区首次从蚊虫标本中检出辽宁病毒
唐承军, 葛军旗, 张洪江, 付士红, 李元元, 徐潮, 王会平, 张政
摘要298)      PDF (616KB)(1000)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蚊虫携带辽宁病毒(LNV)情况。方法 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蚊虫》(GB/T 23797-2009)中的方法,于2014-2015年采用CO2诱蚊灯采集蚊虫,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LNV核酸,采用Mega 6.0软件进行进化分析。结果 2014-2015年共采集蚊虫9 811只,其中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91.41%(8 968/9 811)。标本编号BJCY14007的淡色库蚊核酸经检测为LNV阳性。基于LNV第10节段的分子特征显示,LNV分支为两个进化群血清Ⅰ型和血清Ⅱ型,BJCY14007与NE97-12较为接近,属血清Ⅰ型。结论 北京市首次报道从蚊虫中检出LNV。因LNV有潜在的致病性,应注意其分布及变化情况,且有必要在人群及宿主动物中开展血清学调查。

2017, 28 (2): 113-11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2.004
云南省澜沧江流域居民区蚊类 γ-多样性空间梯度格局与环境因素关系
岳仁苹, 龚正达, 王海波, 葛军旗, 张丽云, 周红宁
摘要266)      PDF (1321KB)(900)   

目的 了解我国西南山区蚊类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基本特征及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 以云南省西部澜沧江流域9个纬度(21°~30° N)及6个海拔(500~3 500 m)为调查研究的空间和尺度,应用紫外灯诱捕法对居民区夜间活动的成蚊进行多样性调查。结果 (1)澜沧江流域居民区捕获蚊类180 099只,隶属于2亚科7属46种,其中按蚊属16种,库蚊属15种,伊蚊属11种,蓝带蚊属、阿蚊属、曼蚊属和脉毛蚊属各1种;(2)蚊类γ-多样性(物种丰富度)随着纬度升高,呈阶梯状下降趋势,随海拔的升高呈逐渐下降趋势;(3)β-多样性(Cody指数)随纬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后再升高的分布格局,两高峰位置分别位于24°~25° N和27°~28° N,沿海拔梯度呈先升高后逐步降低趋势,最高点位于海拔1 000~2 000 m;(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澜沧江流域居民区不同纬度、海拔梯度带蚊类被分为3个地域区系类型,即东洋区系、东洋与古北区系的过渡区和古北区系;(5)澜沧江流域30个乡镇样点蚊类物种丰富度与纬度、海拔、温度、降雨量和蚊类密度的多元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与纬度和海拔两变量呈负相关(r=-0.720、-0.645,均P < 0.001),而与温度、降雨量和密度呈正相关(r=0.598、0.675、0.785,均P < 0.001)。结论 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澜沧江流域蚊类γ-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呈随纬度和海拔增高而递减,随温度和降雨量增加而增高的趋势。在地理因素中纬度梯度对蚊类γ-多样性的影响较明显,气候因素中降雨量对蚊类γ-多样性有重要作用。

2016, 27 (3): 220-22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3.003
北京市朝阳区三带喙库蚊分布和季节消长研究
张洪江, 葛军旗, 唐承军, 张政, 刘美德, 张勇
摘要447)      PDF (401KB)(978)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三带喙库蚊的分布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参考《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蚊虫》(GB/T 23797-2009),于2014年8-9月采用CO2诱蚊灯捕获成蚊;分布调查按地域选取调查点,包括公园(绿地)和居民区2种环境类型;2014年5-10月,于固定地点进行季节消长调查,每旬监测1次。结果 在二环至三环、三环至四环、四环至五环和五环以外调查点捕获三带喙库蚊的比例分别为1/2、3/3、4/8和3/6,不同环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0);捕获到三带喙库蚊有水体的公园(或绿地)占76.92%(10/13),居民区占16.67%(1/6),两者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二环至三环、三环至四环、四环至五环和五环外调查点三带喙库蚊密度分别为0.09、0.16、0.31和4.97只/(灯·h);调查点三带喙库蚊密度的平均数(m)为1.56,方差(S2)为24.03,S2/m=15.42,朝阳区三带喙库蚊种群空间格局呈成群分布型;7月中下旬开始捕获三带喙库蚊,此后占捕获蚊种的构成比先增高后降低,9月出现密度高峰。结论 随着水生态恢复与涵养,北京市朝阳区的三带喙库蚊呈现由郊区向城区渗透的迹象,在城区成群分布,需警惕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风险,加强防控工作。

2016, 27 (2): 148-15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2.014
我国不同地区猫和犬饲养及猫栉首蚤感染调查
孟凤霞, 吴丹丹, 杨庭祥, 姜洪荣, 靳建超, 刘京利, 刘起勇, 孙凡, 张晓越, 龚正达, 葛军旗
摘要680)      PDF (918KB)(916)   
目的 了解我国部分地区猫、犬的饲养及其猫栉首蚤感染情况,为猫栉首蚤及其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入户调查法,在北京市、青岛市和云南省部分农村及城乡结合部调查猫、犬的养殖情况;用体表蚤、游离蚤、蚤卵调查和回顾调查等方法,调查家猫、流浪猫和家犬的猫栉首蚤感染率;用蚤卵调查法研究北京地区猫栉首蚤的季节发生规律。 结果 (1)北京市郊区,64.52%~83.87%的农户养犬,平均0.84~1.87只/户,其中69.2%~86.8%的犬为散养;2.94%~6.45%的农户养猫,为散养。青岛市平度农村40.43%的农户养犬,平均0.50只/户,>36.5%的犬为散养。(2)北京市郊区和青岛市农村的猫,猫栉首蚤感染率为100%;而犬的蚤感染率仅为3.85%~19.15%,为人蚤和猫栉首蚤。(3)在北京市郊区,冬季猫栉首蚤产卵量依然较大。 结论 在我国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家犬的养殖量较大,家猫的饲养很少,猫主要以流浪猫形式存在。流浪猫的猫栉首蚤发生普遍,且全年发生;应加强流浪猫的管理,关注猫栉首蚤及其相关人兽共患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2012, 23 (3): 212-215.
MT-1二氧化碳诱蚊器诱捕白纹伊蚊效果观察
葛军旗, 张洪江, 王晨, 李书明
摘要1201)      PDF (966KB)(1094)   

目的 评估MT-1二氧化碳(CO2)诱蚊器诱捕白纹伊蚊的效果。方法 采用析因设计方案,设6个CO2流量组和1个CO2空白对照组、10个监测时段和7个取样点,在每个取样点布放诱蚊灯,每2 h调整诱蚊器的CO2流量并更换捕蚊笼,将采集到的蚊虫分类并计数,监测时间为02:00-22:00,探讨CO2流量、监测时段和取样点对MT-1 CO2诱蚊器诱捕白纹伊蚊效果的影响。结果 (1)共捕获蚊类1122只,其中白纹伊蚊占83.69%;(2)CO2流量组对白纹伊蚊的诱捕效果高于对照组(F=3.05,P=0.01),流量为6 L/min时捕获的白纹伊蚊最多;(3)不同监测时段对白纹伊蚊捕获数量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8,P=0.03),18:00-20:00和04:00-06:00两个时段捕获的白纹伊蚊数量较多;(4)各取样点捕获的白纹伊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7,P=0.80)。结论 MT-1 CO2诱蚊器对白纹伊蚊有诱捕效果,可用于监测白纹伊蚊;建议在傍晚时挂灯,CO2流量设置为6 L/min。

2011, 22 (6): 559-560,563.
北京市朝阳区德国小蠊对杀虫剂抗性分布情况调查
葛军旗1,张洪江1,张政1,王仲华1,孟凤霞2
摘要1338)      PDF (421KB)(1003)   

【摘要】 目的 了解朝阳区不同区域德国小蠊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及分布情况。 方法 按行政区划选定8个取样点,采集每个取样点的德国小蠊自然种群,带回实验室繁育,用药膜接触法测定其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系数。比较德国小蠊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程度差别;比较8个取样点德国小蠊种群的抗性差别,并以类平均法做聚类分析。 结果 德国小蠊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880,P=0.000),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最高(χ2=20.494,P=0.000);8个取样点德国小蠊种群对杀虫剂抗性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29.143,P=0.000),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和专业知识可将其划分为4类。结论 朝阳区德国小蠊对杀虫剂存在地理位置差别,抗性监测和指导用药时“以点代面”做法不可取。

2009, 20 (6): 525-527.
不同保存时间的溴敌隆粉剂、母液对大鼠和小鼠实验室药效观察
李贵昌, 刘京立, 李镜辉, 葛军旗
摘要1389)      PDF (379KB)(1100)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保存时间的溴敌隆母液、粉剂对药效的影响。方法 生产日期分别是1995年、1999年的溴敌隆粉剂和1995年、2000年的溴敌隆母液,分别配制成0.005%的毒饵,以大鼠和小鼠为实验对象,每组6只,做实验室无选择溴敌隆毒饵实验。结果 各组动物在喂食毒饵后,实验大鼠、小鼠全部死亡,大鼠最长存活7 d,小鼠最长存活13 d,经生存分析, 大鼠、小鼠存活时间对各种毒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鼠:χ2=0.43,P=0.934;小鼠:χ2=7.07,P=0.070);保存时间分别为5~10年的溴敌隆母液和粉剂对大鼠、小鼠药效无变化。结论 溴敌隆粉剂和母液在适宜的保存条件下,药效至少在10年内未发生显著变化。

2009, 20 (2): 133-134.
家鼠型鼠疫监控中的病死鼠报告
李镜辉1, 马永康2, 李贵昌1, 李天元2, 刘京立1,王国良2, 葛军旗1, 李俊勇2, 俞东征1, 董兴齐2
摘要1341)      PDF (324KB)(925)   

【摘要】 目的 深入认识病死鼠报告在家鼠型鼠疫监控中的作用及其与关联监测法在监控中的相互配合。方法 (1) 分析比较病死鼠报告、疫情三报在及时发现家鼠型鼠疫鼠间疫情中的作用; (2)分析病死鼠报告与关联监测法的关系及后者的功用。 结果 (1)病死鼠报告与及时发现家鼠型鼠疫鼠间疫情有关,而疫情三报中除病死鼠报告外的其他两报与及时发现家鼠型鼠疫鼠间疫情无关; (2)病死鼠报告与关联监测法共同构成家鼠型鼠疫监控的两项核心技术(2HD技术);在2HD技术中,病死鼠报告主要担负着及时发现家鼠型鼠疫鼠间疫情的任务,而关联监测法有减少和发现鼠间疫情的双重功用,但以前者为主。 结论 在家鼠型鼠疫监控中,为了及时发现并成功控制鼠间疫情,应重点推广2HD技术;同时要正确理解和对待疫情三报。

2009, 20 (1): 48-50.
家鼠型鼠疫发病率模式函数与关联监测法
李镜辉1;马永康2;李贵昌1; 李天元2; 刘京立1; 王国良2; 葛军旗1; 李俊勇2; 俞东征1; 董兴齐2
摘要1114)      PDF (236KB)(746)   
目的 深入认识家鼠型鼠疫的发病机制,科学制定或选择相应的监控措施。方法 以数学语言表达家鼠型鼠疫由鼠到人的传播途径,以彰显各发病决定因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有关的家鼠型鼠疫监测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导出家鼠型鼠疫发病(率)模式函数(式);(2)关联监测法与平行监测法比较,更符合流行病学原理和统计学要求,因而更有效;实际工作量更小,因而更符合"成本效益比"要求。结论 (1)家鼠型鼠疫发病率模式函数彰显了各发病因子间的内在联系,对家鼠型鼠疫的预防控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2)家鼠型鼠疫的监测应采用关联监测法,不应采用平行监测法。
1999至2004年云南省家鼠型鼠疫鼠间疫点发现方式调查
李贵昌1;马永康2;李镜辉1;李天元2;董兴齐2;刘京立1;葛军旗1
摘要1103)      PDF (117KB)(667)   
目的 探讨家鼠型鼠疫鼠间疫情的主要发现途径。方法 通过对1999~2004年云南省捕获鼠及自毙鼠有关资料的比较以及对其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自毙鼠报告情况的比较,查明鼠间鼠疫疫点的发现途径。结果 1999~2004年云南省家鼠型鼠疫所有鼠间疫点通过自毙鼠检测发现者占89.6%,通过捕获鼠检测发现的仅占10.4%。人间鼠疫病例多的县(市)和病例多的年份自毙鼠报告率显著低于病例少的县(市)和年份。结论 1999~2004年云南省家鼠型鼠疫鼠间疫点主要是通过自毙鼠检测发现的,自毙鼠报告是发现鼠间疫情的主要手段。
家鼠型鼠疫监测指标
葛军旗1;李镜辉1;马永康2
摘要404)      PDF (109KB)(693)